星标“医工学人”,第一时间获取医工交叉领域新闻动态~


卡罗尔·巴纳赫(Karol Banach)插画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压力”几乎成了每个人的口头禅。工作、人际关系、账单、甚至堵车,都能轻易地让我们感到焦头烂额。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无处不在的压力,对你的健康到底意味着什么?
临床心理学家乔治·斯拉维奇(George Slavich)亲身经历了一件让他深感触动的事:在父亲去世后,他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巨大的精神和情感创伤,但当他向医疗服务提供者提出担忧时,对方却没有对他的压力进行评估。这让他不禁反思:既然研究已经表明,长期、持续的压力对身心健康危害巨大,为什么在临床医疗中,它却常常被忽视呢?
几十年的研究已经证实,虽然短暂的压力可能对健康有益,但长期、持续的压力却与心脏病、癌症、中风、呼吸系统疾病甚至自杀等主要死因相关。它不仅可能引发健康问题,还会加速疾病进程,甚至导致不健康的应对行为,从而加剧慢性病的发生。
我们都知道,身体在面对威胁时会启动“战斗或逃跑”模式: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涌入血液,心跳加速,肌肉紧张,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思考和行动。这种机制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曾是生存的关键。然而,现代生活的压力源——比如交通拥堵、网络暴力、信用卡债务——却让这种古老的应激反应显得“水土不服”。当身体的“开关”失灵,持续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时,压力就会由“好”变“坏”。
目前,对压力的评估主要依赖于自我报告的症状(如焦虑、睡眠问题)。有时也会测量血压、皮质醇水平或心率。然而,这些工具往往不够精准。例如,皮质醇水平或心率升高可能是因为运动或喝了咖啡,而不是压力。而且,这些指标全天都在自然波动,单次测量意义不大,需要持续观察其变化模式。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压力,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更全面的方法。
● 多维度数据采集:身体几乎所有系统——包括神经、呼吸、消化、心血管、免疫、昼夜节律和内分泌系统——都会对压力做出反应。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一系列自我报告的指标,以及神经递质、激素、基因表达、肠道菌群、炎症标记物、血糖水平等多种生物数据。
● 唾液、血液、粪便样本:疫情推动了易于使用的家用检测设备的发展,让人们能更方便地收集血液、唾液和粪便样本。
● 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小巧、功能强大的可穿戴设备可以持续监测身体活动、睡眠、心率和心率变异性等指标。甚至有正在开发中的传感器,可以通过汗液实时检测皮质醇等压力荷尔蒙水平。

这些海量的数据将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压力如何导致长期的健康问题,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斯拉维奇认为,未来或许可以建立一个结合多种信号的“压力评分”,来更全面地评估有害的压力水平。
好消息是,我们已经有很多对抗“坏”压力的方法,而且未来还会有更多。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呼吸练习、社交支持、运动以及亲近自然,都能有效对抗压力,它们可以改变我们思考、行动以及身体对压力的反应方式。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在压力事件后对负面情绪的过度沉溺,并重新构建对即将到来的压力事件的看法。此外,药物干预也有其作用,比如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抗炎药可以平复因压力而持续活跃的免疫系统。
然而,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为每个人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研究发现,压力的影响因人而异,这取决于一个人的生理状况、过往经历和当前环境。男性和女性对压力的反应有所不同;肠道菌群失衡的人可能会有更强的压力反应;童年经历过虐待或长期忽视的人,成年后也更容易产生适应不良的压力反应。
科学家们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根据个人的压力档案,提供定制化的治疗。斯拉维奇的团队正在进行一项研究,他们根据参与者受压力影响的方式,将400多人分配到五种为期12周的干预方案之一,这些方案分别侧重于改善睡眠、饮食习惯、体育活动、认知反应或社交关系。
除了已有的干预措施,一些新兴理论也正在为我们打开新的治疗思路:
● 线粒体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心理压力会消耗过多的细胞能量,产生氧化应激,从而损害细胞和组织,并加速衰老。支持者之一马丁·皮卡德(Martin Picard)指出,冥想和运动等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改善线粒体的功能和质量。
● 肠道菌群:大脑和肠道之间存在双向交流,压力会扰乱肠道菌群,而失衡的菌群又会加剧压力反应。研究表明,通过补充特定的肠道细菌,可以减弱动物和人类的压力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消除压力并非解决之道。研究表明,短暂、适度的压力可以增强身心健康,提高我们应对未来压力的韧性。大卫·阿尔梅达(David Almeida)指出,无论是源于对不公的道德愤怒,还是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压力都可以成为行动的动力。它能激发我们去改变,从而可能减轻整个社会的压力负担。
总而言之,对压力的科学研究正在经历一场变革。随着评估工具的进步和对个性化反应的深入理解,我们有望从被动的“压力受害者”,转变为主动的“压力管理者”,甚至将压力转化为积极改变的动力。未来,也许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份量身定制的“压力档案”,从而更有效地守护身心健康。
END
撰文 | 刘瑄伦
排版 | 王可豪
审核 | 医工学人理事会
扫码加入医工学人,进入综合及细分领域群聊,
参与线上线下交流活动

推荐阅读
点击关注医工学人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医工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