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医工学人”,第一时间获取医工交叉领域新闻动态~

人脑的深处,隐藏着控制我们情绪、记忆、运动和意识的古老密码。长久以来,想要触及这片区域进行调控,科学家们不得不在一个残酷的选择题中做决策:要么冒着风险开颅手术,要么选择传统无创技术。今天,这一困境被彻底打破。来自伦敦大学学院和牛津大学的顶尖团队,于9月5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布了一项颠覆性成果,成功研制并验证了一套先进的经颅超声(TUS)系统,它如同一顶高科技头盔,首次实现了在无需任何外科手术的前提下,对人脑深部仅有几毫米大小的特定神经核团进行“狙击手”级别的精准调控。

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进步,它可能预示着神经科学研究和脑疾病治疗一个全新纪元的到来。
全文2357个字,听完大约需要5分钟~
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和丘脑核团,是掌控人类行为的核心中枢。它们的失调与帕金森病、抑郁症、癫痫等多种顽固性神经和精神疾病息息相关。
深部脑刺激(DBS)手术虽然是某些疾病的“最后希望”,但其侵入性的本质让无数患者望而却步。而我们熟知的无创技术,如经颅磁刺激(TMS),其能量很难穿透厚厚的颅骨,精准抵达深部目标,就像试图用手电筒照亮深海的沉船。
“我们需要的是一把既能无损穿墙,又能精确点亮一盏灯的钥匙,”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伦敦大学学院的Bradley E. Treeby教授或许会这样比喻。这把“钥匙”,就是他们打造的全新超声系统。
这顶看似平平无奇的头盔,内部却集成了四大创新突破:
1. 超高密度阵列:头盔内壁密布着256个微型超声波发射器。它们协同工作,像无数道光束汇聚于一点,形成一个体积仅为 3 mm^3 的超精准焦点。这个精度,比之前所有用于健康人的深部刺激设备提升了整整30倍,足以精确瞄准一个“杏仁”大小的神经核团。
2. 私人定制的“GPS”:如何确保每个人的头都能在头盔里被精准定位?团队放弃了冰冷的金属头架,转而为每位受试者开发了一套基于其自身MRI扫描数据3D打印的“贴身面罩”。这套系统像一个私人定制的导航支架,确保超声焦点能以亚毫米级的精度稳定地对准目标。
3. 智能路径规划:颅骨是超声波的天敌,会使其偏航和衰减。为此,研究团队利用强大的计算软件“k-Plan”,为每个人的大脑和颅骨建立独一无二的声学模型,提前规划好每一束超声波的“行进路线”,确保它们最终能准确无误地在预定地点“会师”。
4. “直播”调控效果:最令人兴奋的是,这套系统还能在进行神经调控的同时,与fMRI扫描仪协同工作。这意味着,科学家们可以像看“现场直播”一样,实时观察到他们的超声刺激在整个大脑网络中掀起了怎样的“涟漪”。

图 1 先进的经颅超声系统设置和组件
为了证明这套系统的强大能力,研究团队选择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外侧膝状体(LGN)。这是视觉信号进入大脑皮层前的最后一个“中继站”,体积小且位置深。

图 2 (c)规划图像显示:T1加权磁共振(灰度显示)、阈值化处理后显示颅骨的CT图像(绿色)、视觉任务的功能性激活信号(紫色)、外侧膝状体核团(LGN)的统计分割结果(蓝色)以及模拟目标压力的–6 dB等值面(黄/红色)。(d)视觉系统示意图,展示左右LGN与初级视觉皮层之间的神经连接关系。
实验结果堪称惊艳:
-
当超声“点亮”LGN时,下游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初级视觉皮层活动性也随之“火力全开”,反应强度显著提升。
-
当换用一种特殊的“θ脉冲”模式进行短暂刺激后,视觉皮层的活动则被“调暗”了,并且这种抑制效果在刺激停止后,依然持续了至少40分钟。
“我们不仅证明了我们能精确地‘敲响’深脑的这口‘钟’,还能控制它发出悠长而持续的‘回响’,”牛津大学的共同通讯作者Charlotte J. Stagg教授表示。
这项技术的诞生,意味着人类对大脑的探索正式从“观察相关”迈向“探究因果”的新阶段。科学家们终于有了一个安全、可逆的工具,去主动“叩问”大脑深处的每一个角落,揭示它们在认知和疾病中的确切功能。
特别地,在临床治疗领域存在类似的应用。例如,一项近期研究使用了临床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系统,通过低功率、非热效应的超声波刺激丘脑中的腹中间核及齿状核红核丘脑束,成功地为特发性震颤患者带来了持续的症状减轻。这项应用与该文的研究非常相似,都实现了对深部脑核团的精准神经调控,但其使用的系统需要通过神经外科头架进行固定,因此不适用于健康受试者的研究。此外,MRgFUS技术也已被成功用于热消融治疗,通过聚焦热量摧毁目标组织来治疗特发性震颤。同时,其他研究团队也在开发类似的超声系统,尽管精度稍低,但也已在一些概念验证性研究中成功调节了其他深部脑区(如扣带皮层亚区)的活动。
因此,伦敦大学学院和牛津大学科研团队开发的这套TUS系统更是凸显出不可估量的临床应用前景。对于数百万遭受神经和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来说,一个无创、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正从科幻走向现实。无论是作为DBS手术前的“模拟导航”,还是作为一种全新的独立疗法,这项技术都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彻底改写脑疾病的治疗版图。
[1] Martin, E., Roberts, M., Grigoras, I. F., Wright, O., Nandi, T., Rieger, S. W., … & Treeby, B. E. (2025). Ultrasound system for precise neuromodulation of human deep brain circui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6(1), 8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3020-1.
END
编辑 | 郝娅婷
排版 | 周宇茜
审核 | 医工学人理事会
扫码加入医工学人,进入综合及细分领域群聊,
参与线上线下交流活动

推荐阅读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 加州大学研发“AI副驾驶”入驻大脑,人机协作突破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瓶颈
点击关注医工学人
最新直播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医工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