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说话”成真:上海脑机接口新突破,重塑患者未来与医工生态

星标“医工学人”,第一时间获取医工交叉领域新闻动态~

2025年7月17日,一则重磅新闻引爆了医疗科技界,也点燃了无数患者家庭的希望——“上海10例受试者凭借脑机接口实现‘意念说话’”。这不仅是财联社报道的头条,更是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应用领域迈出的里程碑式一步。这一突破不仅预示着沟通障碍患者的福音,更展现了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未来应用的广阔前景与日渐成熟的生态圈。
在华山医院,一位脑中植入了8到10根电极的患者,经过100分钟的模型训练后,大模型通过解读其脑电信号,就能输出完整的句子。比如一次仅涉及54个汉字的训练,通过拆解成声母、韵母等元素,再经过排列组合后,可实现覆盖常用汉字近2000个

01

重塑沟通障碍患者的生活

想象一下,当一个人因疾病而无法开口说话,他的内心世界被隔绝,需求与情感无处表达,那将是何等的煎熬。对于渐冻症、脑卒中等导致的失语症患者而言,这种困境是日复一日的现实。而此次上海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合作,正是在打破这道无形的高墙。
“意念说话”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其核心在于将微型电极植入患者大脑,捕捉并解码大脑的神经活动。经过短时间训练,与电极相连的电脑就能实时将这些“意念”转化为中文语句,并显示出来。这与我们日常所见的通过眼控仪、打字板等辅助设备进行沟通的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后者仍需患者通过外部动作进行输入,而脑机接口则直接从大脑源头“读取”信息,实现更直接、更高效、更自然的“对话”。
对于失语症患者而言,这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恢复了说话的能力,更是重拾了与世界连接的纽带。他们可以自由地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喜怒哀乐,而不再仅仅是无奈地倾听;他们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思想,从而提升生活质量,重获部分独立性,甚至有机会重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这种心灵的链接,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尊严而言,其价值无法估量。

02

展现未来应用与生物医学工程生态圈

“意念说话”的成功,仅仅是脑机接口广阔应用图景中的一隅。这项技术的影响力,将远远超出沟通障碍领域,在更广阔的生物医学工程生态圈中激荡起涟漪。
1. 超越“意念说话”:脑机接口的广阔未来应用: 
脑机接口的未来应用潜力巨大,远不止于辅助交流:
1)医疗康复领域:
  • 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设想一下,截瘫患者能够通过“意念”控制仿生假肢或外骨骼,重新实现行走或精准抓握。这无疑将为行动障碍人士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 神经调控: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通过精确刺激或抑制特定脑区,有望更有效地治疗帕金森病、癫痫、抑郁症等,改善患者的症状。
  • 意识状态监测与干预:在重症监护室中,它可能辅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昏迷患者的意识状态,甚至帮助改善睡眠障碍。
2)非医疗领域(前瞻性展望):虽然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脑机接口也为非医疗领域带来了无限遐想。未来,它或许能实现更自然、更直观的人机交互,甚至在认知增强领域,如记忆增强、学习能力提升等方面,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2. 蓬勃发展的生物医学工程生态圈
上海的这次突破,正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生态圈日益成熟的一个缩影。
1)产学研医深度融合:上海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前沿科技的研发机构,与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强强联合,正是当前“医工交叉”模式的最佳体现。高校、科研院所负责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医院提供临床场景和需求,而企业则负责技术转化和产品落地。这种高效的协同,是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
2)产业链条的完善与协同:脑机接口并非单一技术,它涉及复杂的产业链条:
  • 上游:需要高生物相容性的新型材料、以及超精密微电子技术制造的芯片和传感器。
  • 中游:依赖于先进的算法开发,以精准解码复杂的神经信号,并构建智能的软件平台。
  • 下游:则需要专业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将技术转化为安全可靠的医疗产品,并最终通过临床应用和康复服务,惠及患者。
3)政策支持与人才培养:中国政府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战略性投入。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沃土。同时,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积极培养高水平的医工复合型人才,为这一新兴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03

脑机接口领域的使命

中国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和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家层面对生物医学工程的战略布局和持续投入,也为该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吸引和留住高精尖人才、以及建立完善的产业化标准与规范等方面,我们仍面临诸多挑战。

▼参考文章

上海10例受试者凭借脑机接口实现“意念说话”

END

撰文 | 刘瑄伦

排版 | 刘帅

审核 | 医工学人理事会

扫码加入医工学人,进入综合及细分领域群聊,参与线上线下交流活动

推荐阅读

Nature Electronics | 探索肠道健康新前沿:微型可吞服传感器GISMO

“生物线”编织健康未来:纤维状植入式探针重塑人机交互界面

医工学人官方网站,上线!

Nature BME | 深入理解人脑连接组:Connectome 2.0 MRI扫描仪的突破

点击关注医工学人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医工学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