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简报 | 基于人工智能的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乳腺癌组织学图像的综合分析;大脑如何从睡眠中醒来 — 并产生早晨的感觉

星标“医工学人”,第一时间获取医工交叉领域新闻动态~

 

7.18‍‍‍‍‍‍‍‍

医工学人
The Innovators

1. 肿瘤及癌症:npj precision oncology  | 基于人工智能的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乳腺癌组织学图像的综合分析

2. 神经退行性疾病:Nature Communication | AI 引导的患者分层改善了 AMARANTH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试验的结局和效率

3. 抑郁症及情绪障碍Nature | 大脑如何从睡眠中醒来 — 并产生早晨的感觉

4. COPD及慢性呼吸疾病:Med. Image Anal.  | 基于共形不变超弹性正则化的同胚医学图像配准

医工简报音频内容已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等平台上线,欢迎订阅收听~

 

肿瘤及癌症

npj precision oncology | 基于人工智能的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乳腺癌组织学图像的综合分析

 

乳腺癌患者对新辅助治疗(NAT)的反应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可靠的预测生物标志物。为解决这一挑战,该研究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AI)驱动的集成预测模型(IPM),结合了组织病理学、临床和免疫特征。通过分析来自四个中心1035例患者的全切片图像,比较了肿瘤上皮(TE评分)、间质(TS评分)和全肿瘤(TR评分)的深度学习生物标志物,确定TR评分为最优指标(AUC = 0.729,而TE/TS评分分别为0.686和0.719)。IPM整合了TR评分和临床变量,在预测NAT反应方面优于临床病理模型(验证集AUC = 0.780 vs. 0.706,p < 0.001),准确率提高了10%。免疫特征分析进一步提升了模型性能(AUC = 0.831 vs. 0.822,p = 0.183)。这些结果证实了TR评分在表征肿瘤-间质相互作用方面的生物学和临床有效性,IPM为精准肿瘤学提供了可推广的框架。模型在多中心队列中的稳定性(AUC 0.781–0.816)以及免疫数据的增量价值,表明其在指导NAT决策和试验分层中具有实用意义。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698-025-01033-1

 

 

神经退行性疾病 

Nature Communication | AI 引导的患者分层改善了 AMARANTH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试验的结局和效率

 

 

阿尔茨海默病 (AD) 药物的发现受到患者异质性以及缺乏精确分层的敏感工具的阻碍。该研究证明了强大且可解释的 AI 引导工具(预测预后模型,PPM)提高了患者分层的精度,改善了结果并减少了 AD 临床试验的样本量。BACE1 抑制剂 lanabecestat 的 AMARANTH 试验被认为是徒劳的,因为尽管减少了 β-淀粉样蛋白,但治疗并没有改变认知结果。使用 PPM,我们使用基线数据对患者进行精确重新分层,并展示显着的治疗效果;也就是说,在神经退行性变的早期阶段,缓慢进展的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减慢了 46%。相比之下,快速进展患者的认知结果没有表现出显着变化。该研究结果为 AI 引导的患者分层提供了证据,该分层比标准患者选择方法(例如 β-淀粉样蛋白阳性),并且具有提高未来 AD 试验效率和有效性的巨大潜力。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1355-3

 

 

抑郁症及情绪障碍

Nature | 大脑如何从睡眠中醒来 — 并产生早晨的感觉

 

7月17日,《自然》新闻栏目发表文章《How the brain wakes up from sleep — and produces that morning feeling》,报道了研究者如何详细揭示大脑从睡眠状态苏醒的机制——远非简单相反流程,而是从前额叶向后部有序激活的一波“觉醒浪”:

 

  • 研究团队通过对20名受试者的256点头皮电图和1,000余次唤醒事件(包括自然醒与闹钟唤醒)分析发现,醒来的最先响应区域是掌管执行功能与决策的前脑

     

  • 随后觉醒信号沿大脑传播至视觉相关的后脑区域,从前到后的顺序模式与入睡过程完全不同;

     

  • 这一有序醒来机制有望帮助预防“睡慵觉”(sleep inertia),即刚醒时迷糊不清的状态,并为提高醒后表现或应对轮班工作者的困倦提供新思路。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早起感觉清醒”的神经基础提供了实时监测证据,表明清醒过程是一种由前及后的激活级联,而非简单的逆睡眠路径。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225-2

 

COPD及慢性呼吸疾病 

Med. Image Anal. | 基于共形不变超弹性正则化的同胚医学图像配准

 

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配准方法虽取得进展,但缺乏对拓扑保持形变(同胚变换)的理论保证,难以满足保留解剖结构的临床需求。7月17日,香港理工大学、剑桥大学等机构联合提出新型配准框架,通过创新的共形不变超弹性正则化器与坐标感知MLP实现高效、高保真的单次配准。该框架:1) 提出共形不变超弹性正则化器,融合超弹性理论与共形映射,统一控制形变的长度、面积、体积变化及畸变,严格保证形变场的同胚性,杜绝拓扑失真;2) 采用坐标感知的多层感知机 (MLP) 直接参数化形变映射,实现免预训练、免仿射预配准的端到端单次学习;3) 在肺部CT(COPD, 4DCT)等公共数据集上验证,其配准精度(TRE)、拓扑保持性及计算效率均显著优于当前最优方法

https://doi.org/10.1016/j.media.2025.103712

 

 

END

内容 | 罗虎 张艳青  郝娅婷

编辑 | 吴苡齐

审核 | 刘帅 罗虎

 

扫码添加医工学人负责人微信,进入综合及细分领域群聊国内外医工交叉领域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专家学者、硕博士、工程师、企业家等,参与线上线下交流活动

 

推荐阅读

 

医工学人公众号征稿须知

 

 

“智能水凝胶”再进化:兼顾稳定、导电与传感的全能选手

 

 

  “生物线”编织健康未来:纤维状植入式探针重塑人机交互界面

 

 

  医工简报 | 幽门螺杆菌AI临床系统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推荐;利用扩散模型提升肺栓塞分类能力

 

点击关注医工学人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医工学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