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障碍者福音:卫材公司创新失眠药达卫可®获批中国上市!

星标“医工学人”,第一时间获取医工交叉领域新闻动态~

5月27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公告如同一针兴奋剂,注入了庞大的中国失眠群体。日本药企卫材自主研发的创新抗失眠药物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ayvigo®(lemborexant,中文商品名:达卫可®)正式获批,用于治疗以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该药物的到来,不仅为数亿中国失眠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也进一步推动了基于基础素系统调控的睡眠障碍治疗方式的时代。

在中国,lemborexant已被纳入《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并被列为IA级推荐药物,成为失眠治疗的新靶点选择。

从基础研究的偶然发现,到临床试验的漫漫征途,再到最终叩开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的大门,达卫可®的上市之旅,是一部充满科学与市场雄心的现代医药研发史。

破译睡眠补充品:全面素汲取多重抗剂的“智”胜之道

传统的安眠药物,如IQ䓬类(“安定”类)和Z-药物(如唑吡坦),主要通过增强GABA(γ-氨基丁酸)神经质的抑制作用“强制”大脑进入睡眠状态。这种“一刀切”的方式虽然能带来短暂的睡眠,但却常常伴随着次日的睡眠沉静、认知功能下降、以及潜在的依赖和戒断反应等后果,且往往未能解决失眠的根本生理机制。

卫材的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食欲素(orexin)神经肽系统。食欲素,也被称为下丘泌素(pocretin),是下丘脑的神经肽,在成人睡眠和睡眠状态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食欲素系统的活跃被认为是导致睡眠障碍,尤其是难以维持睡眠的关键因素之一。

 

达卫可®(lemborexant)的核心作用,正是作为一种双重食欲素的拮抗抗氧化剂(DORA)。它能够具有竞争性地结合食欲素A和食欲素B作用的两种成分——OX1R和OX2R,从而抑制下丘泌素的促进觉醒信号平衡,阻断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帮助大脑更自然地“切换”到睡眠模式。值得一提的是,lemborexant对OX2R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并且其与接收的结合与解离速度相对较快。这一特性被认为有助于促进睡眠的同时,减少次日早晨的“宿醉感”,并让患者在夜间需要时能够正常觉醒。

卫材的研发团队借助其在小分子药物设计方面的前期积累,成功设计出具有独特的三取代环丙烷结构的lemborexant分子。这一创新结构不仅优化了药物的功效和桥梁,更克服了早期全素多重抗剂开发中常见的药物代动力学和安全性障碍,这一成果也因此获得了日本药学会2024年度药物研究与开发奖。临床前期研究显示,lemborexant能在动物模型中有效促进睡眠,且不增强酒精的镇静作用,也不损害运动协调能力,初步显示了其良好的安全性特征。

01

从实验室到临床:严谨的验证

任何创新药物的诞生,都经过大规模、多阶段临床试验的严格检验。Lemborexant的研发也不例外,其核心临床项目包括两项关键性的全球III期研究——SUNRISE 1 (Study 304)和SUNRISE 2 (Study 303)。

SUNRISE 1研究(NCT02783729)是一项为期1个月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及积极药物对照研究,主要入组年龄大(女性≥55岁,男性≥65岁)的睡眠障碍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与常用的安眠药吡坦缓释(唑吡坦) ER)相比,5mg和10mg剂量的lemborexant在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得到的睡眠潜伏期(LPS)、睡眠中觉醒时间(WASO)以及睡眠效率(SE)等主要和关键次要终点上均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显着性的改善。

 

SUNRISE 2研究(NCT02952820)是规模更大、周期更长的研究,共纳入近千名精神病患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强迫对照治疗,另外是6个月的活性药物治疗期。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lemborexant在改善患者病情报告中的入睡、睡眠维持和睡眠效率方面的长期护理和良好的耐受性。研究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嗜睡、失眠等,程度多为轻至中度。

针对中国市场,卫材也积极开展了本土化的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数据收集。例如,PROEM研究(NCT06225947)等真实世界观察研究以及一些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初步显示,lemborexant在中国失眠治疗中同样表现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中国本土数据的积累,为达卫可®最终获得NMPA批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02

霓虹快车道与市场远景:剑指中国数亿睡眠“蓝海”

Lemborexant的全球获批量预期推进。继2019年12月获得美国FDA批准、2020年1月获得日本PMDA批准后,其在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也上市。2021年3月,该药在中国香港获批。

卫材于2024年1月向中国NMPA提交了达卫可®的上市申请,并于2025年5月27日正式获批。根据卫材发布的消息,公司计划于2025财年第二季度在中国内地市场正式推出这款创新药物。

据2017年发表的荟萃分析提示,中国普通人群的失眠患病率约为15%,且有研究指出患者寻求规范的医疗帮助,存在巨大的持续满足的临床需求。传统安眠药的局限性以及大众对新型、更安全助眠药物的期待,为达卫可®这样的创新药物提供了精准的市场空间。

达卫可®的获批,不仅为中国医生提供了强迫失眠的新“武器”,也为患者带来了传统镇静催眠药物的全新治疗选择。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有望在改善夜间睡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次日功能的影响,这对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现代都市来说至关重要。

03

群雄逐鹿:睡眠治疗领域的创新与竞争

热带治疗领域并非平坦坦途,达卫可®的入局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 传统药物的继续根基: TiOx䓬类药物和Z-(如唑吡坦、右佐匹匹克隆)虽然存在副作用和依赖性风险,但其价格相对较、起效迅速,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

● 同类DORA的竞争:

○ 苏沃雷生(Suvorexant,Belsomra®):作为全球首个上市的DORA类药物,由默沙东研发,已在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多个国家上市。为其DORA类药物的市场教育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但也面临着如次日嗜睡等不良反应的挑战。

○ 达利雷生(Daridorexant, Quviviq®):由Idorsia公司研发,是另一款较新的DORA药物,已在国外获批。其特点是相对紧张的半衰期,旨在进一步减少次日残留效应。 Lemborexant凭借其对OX2R的较高亲和力以及相对的快速结合/解离动力学,力求在康复和次日影响之间取得更优的平衡。与这些同类的头对头药物比较研究有限,临床实践中的差异化优势尚待进一步得出。

● 其他作用机制药物:

○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Ramelteon),通过褪黑素受体调节睡眠-觉醒节律,无依赖性,但部分患者可能感觉其催眠效果不够强劲。

○ 低剂量镇静抗抑郁药:如多虑平(多虑平)、曲唑酮(曲唑酮),常被用于治疗焦虑、抑郁情绪的失眠患者,但其抗维生素组和抗胆碱能副作用可能会限制其应用。

● 非药物治疗的崛起与创新医疗器械的探索:

○ 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被失眠指南推荐为失眠的一线治疗方法。CBT-I通过改变患者不良的睡眠习惯和认知,从根本上解决失眠问题,在无药物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效果。然而,CBT-I的推广面临专业治疗师数量不足、患者依从性以及治疗周期不绝对等关键问题。数字化CBT-I(如Somryst®, Sleepio®)的出现,正在尝试通过App或在线平台提高CBT-I的可及性。

 创新医疗器械:面对药物的潜在产品和CBT-I的实施挑战,创新医疗器械为低血压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

■ 神经调节:例如,PeakSleep™这类经颅电刺激(tES)脑部设备,通过微弱电流刺激特定区,旨在调节与睡眠的相关活动。Fisher Wallace Stimulator®或Alpha-Stim®等经颅电疗(CES)设备也称通过大脑神经递质调节来改善失眠、焦虑和抑郁。其优势并非创伤性,但治疗的差异和睡眠的效果仍需大规模研究设备证实。

■ 生物反馈与个性化指导: SleepCogni®系统通过监测生理指标(如睡眠变异性、皮电活动)并提供实时的听觉和预设反馈,帮助用户学习在入睡前主动降低生理唤醒水平。Oura Ring®或社交Fitbit®等可穿戴设备,虽然主要功能是睡眠追踪,但其提供详细的睡眠分期数据和个性化建议,持续一定的赋能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睡眠。

 睡眠调节设备:研究表明核心体温的昼夜节律对睡眠调节关键。ChiliSleep® (现为Sleepme Inc.)的Ooler或Cube等水冷/暖头部系统,以及Ebb®Therapeutics(现已被收购)开发的前部冷却设备,旨在通过调节睡眠微环境或直接作用于头部的温度来优化入睡和睡眠维持。

 光疗: 飞利浦SmartSleep Wake-up Light®等产品,通过模拟日出光线变化来帮助调节人体的生物钟,改善入睡困难和醒来问题,尤其适用于昼节律实施相关的夜间调节。这些设备的技术路线各异,共同点正在尝试提供非药物、副作用更小的调节方案。然而,大多数设备仍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证明来充分验证其治疗并确定最佳适用设备。

04

结语:深度睡眠,未来可期

达卫可®(lemborexant)在中国的获批上市,无疑是失眠治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它代表了从严重“催眠”到“调节觉醒”的治疗理念的转变,为追求更自然、更安全、更小型的失眠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希望。然而,药物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科学的先进性,更在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临床和患者的价值。

未来,卫材将面临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凸显达卫可®的差异化优势、如何提高医生和患者对DORA类药物的认知、以及如何确保药物的可使用性和可负担性等一系列挑战。同时,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高质量的中国本土临床研究数据,进一步验证其在不同亚群和移植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资料

1. Sakurai, T. (2007). 食欲素(下丘脑分泌素)的神经回路:维持睡眠和觉醒。《自然神经科学评论》,8 (3), 171-1811。

2. Beuckmann, CT 等 (2024)。Lemborexant 及其独特三取代环丙烷结构的发现:针对觉醒系统的合理治疗方法。《日本药学会杂志》,144

3. Rosenberg, R.、Murphy, P.、Zammit, G. 等 (2019)。Lemborexant与安慰剂及酒石酸唑吡坦缓释剂治疗老年失眠症的比较:一项 3 期随机临床试验试验 (SUNRISE 1)。JAMA Network Open, 2 (12), e1918254。(ClinicalTrials.gov 标识符:NCT02783729)

4. Yardley, J.、Kärppä, M.、Inoue, Y. 等 (2020)。Lemborexant 对失眠症成人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3 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SUNRISE 2) 的结果。《睡眠》43,A304。(ClinicalTrials.gov 标识符:NCT02952820)

5. 曹晓玲、王世斌、游德英、吴志强、张晨、李丽娟 (2017)。中国普通人群失眠患病率:一项荟萃分析。PloS one, 12 (2), e0170772。

6. Qaseem, A., Kansagara, D., Forciea, MA, Cooke, M., & Denberg, TD (2016). 成人慢性失眠症的管理:美国物理治疗学会临床实践指南3医生。内科年鉴,165(2),125-133。

7. Riemann, D., Baglioni, C., Bassetti, C., Bjorvatn, B., Dolenc, Groselj, L., Ellis, JG, … & Spiegelhalder, K. (2017). 欧洲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睡眠研究杂志》,26 (6), 6754-700。

8. 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https://www.eisai.com.cn/。

END

编辑 | 刘帅

排版 | 吴苡齐

审核 | 医工学人理事会

扫码加入医工学人,进入综合及细分领域群聊,参与线上线下交流活动

推荐阅读

最新活动 | HIT Webinar 特邀报告

 

 

医工简报 | 基于肿瘤形态学特征的肾细胞癌分期增强方法:模型开发与多源验证;无机生物材料诱导神经化前支架用于梗死心肌修复

 

 

npj Flexible Electronics|用于伤口敷料的印刷电子及传感技术的融合发展

 

 

Nature | 闭环迷走神经刺激有助于脊髓损伤恢复

 

点击关注医工学人

最新直播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医工学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