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简报 | 大型语言模型在医学中的应用;基于视网膜血管特征的妊娠期子痫前期早期无创预测;受海星启发的可穿戴生物电子系统

星标“医工学人”,第一时间获取医工交叉领域新闻动态~

医工简报是由医工学人理事会整理的医工交叉领域一日内最新进展,内容来源为著名期刊、国内外知名媒体等。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发布!


医工简报音频内容已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等平台上线,欢迎订阅收听~


医工学人已建立各细分领域微信群聊(国内外医工交叉领域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专家学者、硕博士、工程师、企业家等),欢迎加入医工学人社群(入群方式请查看文末链接)





 行业动态  

《关于开展医疗机构医师附条件注册精神卫生专业执业范围有关工作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专业医师队伍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既往工作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医疗机构医师附条件注册精神卫生专业执业范围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具体工作要求。


临床综合

Lancet | 推进自闭症人群的医疗公平性:心理健康为核心优先

自闭症患者占全球人口约 1%,其心理健康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焦虑、抑郁及自杀倾向问题突出,但现有医疗体系普遍缺乏针对性的支持服务,导致健康不平等现象加剧。《柳叶刀》评论指出,当前心理健康服务存在两大核心问题:医疗系统对自闭症认知差异的忽视(如感官过载、沟通障碍),以及干预措施未针对自闭症特有的生物-社会驱动因素(如认知灵活性缺陷)。研究呼吁通过医患共设计个性化方案、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及政策投资来改善服务可及性。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0667-1


医学人工智能

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 | 大型语言模型在医学中的应用


ChatGPT 等大型语言模型 (LLM) 因其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的能力而受到高度关注。尽管研究 LLM 在支持不同医疗任务(例如加强临床诊断和提供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有趋势,但仍然缺乏对其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实际应用和结果的全面评估。因此,最新发表的综述文章概述了医学 LLM 的开发和部署,包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开发方面,我们讨论了现有医学 LLM 的原理,包括它们的基本模型结构、参数数量以及用于模型开发的数据源和规模。在部署方面,我们将各种医疗任务中的不同 LLM 与最先进的轻量级模型进行了比较。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2-025-00279-5


医学成像技术

npj Digit. Med. | 基于视网膜血管特征的妊娠期子痫前期早期无创预测

先兆子痫(PE)是威胁孕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全球发病率达4.6%,但现有预测方法存在侵入性强或成本高等局限性。4月5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子莲/王冬昱团队联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吴晓航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视网膜血管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 PROMPT。该研究通过分析孕早期(11-13⁺⁶ 周)视网膜图像中的动脉静脉比、血管密度等参数,结合平均动脉压等临床指标,实现了 PE 的早期无创预测(AUC 0.87),并在成本效益分析中显示出显著优势。

https://doi.org/10.1038/s41746-025-01582-6


康复(神经)工程

Adv. Sci. | 在小动物模型上疼痛调控的慢性、无电池、全植入式多模态脊髓刺激器

慢性疼痛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阿片类药物治疗存在严重副作用,脊髓电刺激(SCS)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虽具潜力,但其侵入性手术和高临床异质性限制了广泛应用。开发无线、可编程的 SCS 设备对阐明镇痛机制和优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4月4日,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 Robert W. Gereau 与亚利桑那大学 Philipp Gutruf 等人合作开发了一种无线无电池的多模态脊髓电刺激器(M-SCS)。该设备通过磁共振耦合供电,集成柔性电极阵列,支持低频(50Hz)和高频(1kHz)等多种刺激模式,能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实现长期稳定刺激。实验表明,该设备可有效缓解神经损伤模型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且植入后对运动功能和脊髓组织无显著影响。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415963


可穿戴技术

Sci. Adv. | 受海星启发的可穿戴生物电子系统:运动状态生理信号监测与实时心脏病诊断

柔性生物电子设备能够无创、持续监测生理信号,这对精准医疗至关重要,但在运动过程中捕获生物信号(尤其是心脏力学信号)仍面临运动干扰的挑战。受海星五重对称结构启发,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的 CHEN Sicheng 团队开发了一种仿海星的可穿戴生物电子系统,通过独立传感臂设计和机器学习补偿技术,实现了运动状态下心电(ECG)、心震图(SCG)和心回转图(GCG)的高保真同步监测。该研究应用机器学习模型利用三类心脏信号实时诊断房颤、心梗和心衰的准确率达 91% 以上。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v2406


生物材料

Nat. Commun. | 用于即时检测的蛋白质与多肽构象纳米孔传感

纳米孔电检测技术在检测蛋白质和肽构象变化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其高灵敏度使其有望应用于即时诊断领域。该技术能够无标记地检测单分子,并区分形状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为超灵敏、个性化的即时诊断设备提供了可能。4月4日,塞吉巴黎大学 Benjamin Cressiot/Juan Pelta 团队综述了纳米孔传感技术在检测和定量生物标志物蛋白质及肽的构象修饰和对映体方面的能力,并探讨了该技术在临床和即时诊断中应用的实际挑战。研究重点包括纳米孔技术对蛋白质构象动态的实时监测能力,以及其在单氨基酸突变、翻译后修饰(PTM)和对映体区分中的高灵敏度表现。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8509-8


END

编辑 | 罗虎

审核 | 医工学人理事会


扫码添加医工学人小助手,进入综合及细分领域群聊国内外医工交叉领域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专家学者、硕博士、工程师、企业家等,参与线上线下交流活动


推荐阅读


医工学人公众号征稿须知



引入磁荧光波动显微光谱技术,以研究生物学中的量子效应


Science | 完全运动自由度的执行器作为高级触觉接口


医工简报 | NIH 将终止数百项正在进行的研究资助;基于实例分割神经网络的视网膜血管稳健半自动追踪方法;仿生节律生长激素贴片


点击关注医工学人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医工学人

发表回复